今年12月,萬達集團董事長 王健林主動放棄了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云有關“2022年電商能否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超過50%”的億元賭局,盡管王健林依然堅持“傳統商業不會被電子商務取代”,但一年來電商在體量和模式上的快速擴張,都讓王健林的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一年來,有個再明顯不過的變化篤定無法阻擋:電子商務已從單純的點鼠標付賬收包裹的既定模式向前跨出一大步,邊界不斷向外延伸。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到本地服務企業,從金融企業到支撐環境,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被電子商務的大潮裹挾進來,電子商務的面孔也因此變得模糊不清。
電子商務攻城略地的基礎是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有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3.3億部,同比增長93.1%,占整體手機出貨量的85.6%,按保有量計算,平均每3個人就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在數據業務方面,截至2013年上半年,3大運營商數據業務增長量均超過100%。硬件和網絡條件的夯實,讓電子商務的業務應用得到爆發式增長的機會,而年底4G牌照的發放,又讓移動互聯網巨頭們看到了更為明亮的曙光。
通過一系列大手筆的并購,傳統互聯網廠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3巨頭在移動電子商務上的布局已逐漸眉目清晰,手握微信和手機QQ兩大移動互聯網超級入口的騰訊,入股藝龍、好樂買、嘀嘀打車等公司,并大力推廣微信支付和微信公共賬號,通過切入本地服務市場來打造創新電商模式;阿里巴巴圍繞 大消費概念布局移動端,通過推出來往、微淘、淘點點等移動渠道強化電商地位;百度則圍繞百度地圖展開對O2O的布局,通過地圖導航,將用戶目的地周邊涉及的類生活消費或服務附加上去,并將目的地附近的各種打折和促銷信息推送給消費者。在過去的一年中,互聯網巨頭們迫不及待地將觸角伸向線下,為傳統商家提供著接口。
更重要的是,通過近10年網絡購物的“普及教育”和消費者培養,傳統企業開始真正意識到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已成為必然,它們的態度隨之在過去的一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向電子商務打開了大門。拿此前與電子商務關系最為劍拔弩張的傳統零售業來說,從接入移動支付到力推線下體驗線上購買,曾被作為網購“試衣間”的實體門店開始大大方方地接受這一現實,并嘗試以其能提供線下體驗的實體渠道優勢切入中高端電商。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像 天弘基金這樣傳統金融企業能夠迅速在互聯網上開枝散葉,同樣是看準了消費者在常年網購后對互聯網支付平臺的信任。
與傳統業態不斷融合的電子商務,將帶來消費市場的升級和傳統流通業與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不過,這仍需要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間進一步加深了解和溝通,電子商務最終仍然要走進資金流、信息流、物流3流融合的道路,只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應用程序開發者們真正能觸及傳統企業的“痛點”,才可能在確保消費者體驗的同時,將電子商務的未來描畫得更為清晰誘人。